目前,中小学生已经开始放寒假了,不少家长发现,除了各种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辅导班以及声乐、舞蹈等兴趣班,一些号称打造“最强大脑”的“补脑班”忽然多了起来。
这些课的广告宣传非常诱人,甚至可以说是神奇,让一些家长不免动心,纷纷解囊;但也有部分家长提出质疑:这种价格不菲的“补脑课”真能那么有效吗?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大家把孩子分为学神、学霸、学婊、学弱、学渣5类。学弱就是那种花很多时间读书和看书,但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差,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学好却又发不上力的学生。“补脑班”击中 “学弱”痛点,价格却不菲。效果如何还不得而知。
对于社会上各种形形色色的“补脑班”,专家认为,多数有夸大其词的成分,家长不能盲目轻信。
这些班,很多都是属于补知识的一些小“花招”,比如那些号称提高记忆力的培训班,会用到谐音法,从脑科学的角度,这是浪费认知资源的,英语的“this is words.”记成“鞋子挨着袜子。”这样,本来是记一句话,变成了记两句。这样的记忆法本质是他们加工后,给出的了一种路径,有的孩子觉得好玩儿就记住了,貌似记忆力提高了,很有效。其实,它只对片段的、小模块的记忆有一定帮助,但并没有提高逻辑分析能力,也就是说给的还是知识,只不过是加工过的,而不是真正的学习能力的提高。
再比如开发右脑的图片记忆法,经验证明,这种方法对年龄小的幼儿效果比较好,对大一点儿的孩子,特别是初中以上的学生,作用不大,很多孩子对语音记忆法敏感。
为什么这种方法看起来还行呢?因为100个孩子中,总有几个是适合的,他们就拿这些孩子说事儿,实际上,绝大部分孩子是不适合的。那些所谓的“最强大脑”也是一样,人是有个体差异的,自闭症的孩子,可以算出2020年1月1日是星期几,他只是这方面强,其他方面不行。多数孩子没有这个能力,也没必要有这个能力。对这些东西不能“神话”,不能“迷信”。
真正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还要从提高孩子的读写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上着手,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另外,一个孩子的能力是综合的,包括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等,学习能力只是一方面,家长没必要只盯着这一点不放。
评论